在后周时期,赵匡胤的资历并不算深厚,因此才得到柴荣的重用,被作为心腹倚仗,用来平衡后周军中原有的权力格局。那时,许多老资格的将领早已在军中成名,例如李重进等人,他们凭借累积的军功与威望,在军中有极高的地位与影响力。赵匡胤后来能够“黄袍加身”,取代柴氏江山,这其中固然有他个人的谋略与果敢,但若没有柴荣晚年对他的高度信任,也绝难成功。柴荣在临终前股票配资门户导航,为了削弱潜在的威胁,还特意将李重进外放到扬州担任淮南节度使,其他有可能威胁皇权的将领也大多被分派到地方,只留下了韩通在京师。可以说,赵匡胤的崛起,既有个人机遇,也受惠于柴荣的布局。
然而,柴荣没有充分意识到的一点是,赵匡胤并非孤军奋战。他背后有一整套人脉与势力——那就是“义社十兄弟”。这批人原本就与赵匡胤结为生死同盟,除了极少数被派驻外地,其他几乎都被安插在殿前司和侍卫司这两大禁军核心机构之中。他们本质上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,彼此荣辱与共。赵匡胤后来之所以能够推行“杯酒释兵权”,除了他个人的威望与人际手腕外,更重要的是他牢牢掌控着当时中原最强的十几万禁军。他先后平定潞州李筠、再灭淮南李重进,用军事胜利昭告天下:自己不仅是新皇帝,更是中原最强的统帅。在这种情况下,再辅以财富与地位,军权的收拢自然水到渠成。那些可能反对的势力,实际上早已被肃清。可以说,赵匡胤确实有非凡的本事,否则也无法终结数十年的乱世局面。
展开剩余69%从整体上看,赵匡胤确实兼具勇略与智慧。除了陈桥兵变这一突出的事件,他在之后的治国与用兵上表现也相当出色。事实上,他在兵变之后入主开封,也并非一路顺风,而是经历了艰难的权力整合过程,最终才逐步扫平南方各个割据的小国。有些人批评他“杯酒释兵权”导致宋朝军事羸弱,其实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看,这一决策无疑是合理的。他削弱的主要是藩镇割据的权力,而并非全面否定武将的作用。宋朝军事力量的衰退,更多是和后来的澶渊之盟所带来的长期和平有关,而这一局面则更多要追溯到赵光义的统治。若一定要追责,也不过是赵匡胤确立的皇权凌驾于军权之上的制度,使得皇帝可以随意干预军事,甚至亲自指挥战事。赵光义执政时玩弄阵图的荒唐行为,就是这种制度的一个典型后果。
至于当时的对外局势,也需要结合现实来看。契丹在十世纪初便已建国,形成了一个制度完备的封建国家。而此时的中原却仍处于战乱与重建之间。面对这样的强敌,除非中原有绝对压倒性的军力,否则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战略性的全面胜利。赵匡胤在平定内乱、强化禁军的同时,也必须顾及国内经济与生产的恢复。持续的大战消耗过于巨大,所以他采取了相对稳健的“长远之计”,这无疑是合乎情理的。
至于“崇文抑武”的问题,赵匡胤并不能简单地被归为这一类。与前朝后周相比,郭威本就是宰相兼枢密使,依靠兵变称帝,在位期间又有王峻这样的开国功臣跋扈,所以他更倾向于压制武将。而柴荣本人缺乏军功,在郭威去世后即位之初并不被军队服气,因此不得不以威势震慑,加上他死前托孤的也是三位文臣宰相,实际上对军队关系疏远。赵匡胤反而吸取了这些教训,积极提高武将地位,甚至与武将联姻。他削弱的只是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,同时加强中央集权,使军政大权集中在朝廷和亲信手中。
“杯酒释兵权”实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。因为五代以来,武将掌握军队的破坏力实在太强:牙兵弑杀节度使、节度使挟制天子,这类情况屡见不鲜。要么彻底清洗武将,斩草除根;要么就是采取怀柔之策,让他们功成身退、颐养天年。赵匡胤选择了后者,并且在此之后仍不断提拔新生代武将,如潘美、曹彬等人,继续南征扩张国土。由此可见,他并非一味重文轻武,而是在大局中寻找一种平衡,使国家能从乱世走向稳定。
这才是赵匡胤治国用兵的真正意义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锦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