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宋建立初期配资投资,社会上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言——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在生前亲自立过一块石碑,并在上面刻下誓言,要求后世皇帝遵守。这块石碑的存在本身极具神秘色彩,起初只有皇帝能够接触,外界全无所知。直到金国铁骑攻入汴梁,宫室遭到洗劫,这块所谓的“誓碑”才逐渐浮出水面。据传其内容涉及宋朝取代后周后的态度,强调对前朝皇室的善待。这一说法一经广泛流传,便被不少人当作史实看待。然而在正史中,却并没有相关的明确记载,因此石碑的真实性一直存疑。本文便聚焦于其中关于柴氏子孙的部分,探讨宋太祖及其后代皇帝是否真的如传言所说那般优待柴氏后人。
公元959年,后周世宗柴荣(史书上应称“郭荣”,但本文依旧沿用柴荣的称呼)病逝,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,是为后周恭帝。次年,赵匡胤发动“陈桥兵变”,黄袍加身,迫使柴宗训让位,自立为帝,宋朝由此诞生。由于得位名不正,赵匡胤必须谨慎行事,不能贸然对后周宗室下狠手。柴荣去世后留下四个儿子:恭帝柴宗训、曹王柴熙让、纪王柴熙谨以及蕲王柴熙诲。除了曹王柴熙让下落不明外,其余三人均被“妥善安排”。
展开剩余75%赵匡胤将小皇帝柴宗训降封为郑王,并赐予象征免死的“丹书铁券”,迁居房州安置。表面上看,他颇有宽仁之心。然而另一层安排却耐人寻味:纪王柴熙谨据一说同样失踪,另一说则是被赵匡胤心腹潘美收养,并改姓为潘;而蕲王柴熙诲则被大臣卢琰抱走抚养,从此改姓卢。换言之,这两支血脉在赵匡胤默许下彻底脱离了“柴”姓。
从结果来看,赵匡胤的确没有痛下杀手,但这种“仁慈”是有限度的。他虽然饶过了幼子性命,却切断了他们以柴氏身份延续宗庙的可能。后周恭帝柴宗训虽在宋朝生存,但于开宝六年(973年)早逝,仅二十岁。据说他留下五个儿子,若“誓碑”所载真实,他们理应受到善待,继续承袭香火。然而在史书中,这五子却像人间蒸发一般,没有留下明确的记录,也不见后嗣。到了宋仁宗时期,因皇位无人继承而有人指这是“天谴”,认为宋朝篡位并断绝周室香火,才导致报应。
为了弥补这一缺憾,宋仁宗下诏寻找柴氏宗族谱系,从旁支中选出柴咏册,册封为“崇义公”,专门承担祭祀后周宗庙的任务。从此,柴咏册一支以“崇义公”身份传承至南宋末年。可问题在于,这个所谓的“继嗣者”并非柴荣直系血脉,而极可能是柴荣生父柴守礼的族人。再加上柴荣本应改姓郭,在后周正统的宗庙体系中,理当以郭姓奉祀,而宋朝却坚持以“柴氏”延续,显然是一种刻意的选择。
这种安排背后潜藏的逻辑耐人寻味。赵宋皇室深知自己“臣下篡君”的根基并不光彩,为防止后世有人借“后周正统”之名兴风作浪,他们宁可模糊血脉真相,甚至抹去柴荣直系后裔的存在感。通过让柴熙谨、柴熙诲改姓,令柴宗训后嗣无声无息消失,再用旁支柴咏册充数,他们彻底消除了潜在隐患。
因此,可以说宋朝确实“优待”了柴氏子孙,但这种优待是选择性的。宋廷所保护和抚养的,更多是“冠以柴姓的族人”,而非真正的柴荣直系后裔。从政治角度看,这是宋朝维护统治安全的手段;从血脉与宗庙角度看,则是对后周宗室的另一种消解与否认。换句话说,赵宋王朝所谓的仁义,是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存在的,它既掩盖了柴荣作为郭氏养子的真实身份,也切断了后周皇室的合法继承链。
最终,“柴氏子孙”在表面上得到了尊崇,而真正的“柴荣子孙”却被历史悄然抹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锦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